7月31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专场)召开。会上,广东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汪一洋介绍广东省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的专题调研情况。
广东省传统产业占比高、关联广、带动强,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在稳增长、稳就业、稳外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省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4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大部分来自传统产业。产量居全国第一的160多种工业产品,大部分来自传统产业。
近年来,广东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汽车、石化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不断擦亮广东制造“金名片”。广东传统产业更具实力、更显活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步显现。
具体来看,广东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较快;传统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带动作用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数量稳居全国首位。
据统计,广东累计推动超4.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占广东省规上工业企业近60%),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88.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91.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8.6%。2024年,广东省工业投资增长6.7%,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7.2%,创2007年以来新高。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1.5%,工业设备更新投资增速达17.9%。
调研组关注到,广东率先出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措施,加快人工智能在传统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全方位应用。如广州市的致景科技AI产品“找布神器”,将客户寻布时间从2天压缩至2分钟;致景服装AI大模型改变了服装生产规则,未来1件起订、7天可交付客户将成为可能。
随着法规政策持续优化,多项政策出台早、落地实,广东以立法保障制造业当家,传统产业更添动力。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通过立法支持制造业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激活制造业动能;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政策,推动广州、深圳、东莞、中山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启动14个省级试点城市建设,推动轻工纺织、家电、食品饮料等30多个细分行业加快数字化改造。
调研组认为,广东传统产业“三化”融合转型升级仍面临生态不完善、资源支撑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困和挑战,要坚持不懈抓好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着手解决制约广东传统产业整体转型焕新的痛点堵点,推动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
调研组建议,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特点提供定制化转型方案,推动传统产业从“被动转型”到“主动升级”的转变;支持制造业开展人工智能链式改造,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建立智能体开发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工具插件、数据集等资源,破解中小企业不具备研发条件和研发成本高等难题;引导龙头企业以“大手拉小手”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强立法、优政策,围绕进一步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加强节能固废领域的立法保障,研究修改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办法;推动消费与产业建设协同发力,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等,鼓励更多企业从“观望”走向“实转”。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姝泓、贾政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